首页>>民营企业风采
威海市工商联“万企兴万村”行动省级典型案例展播丨威海三阳服饰:坚持产业带动 彰显民企责任
文章来源:Hi威海客户端 时间:2024-09-30 15:44 点击次数:

编者按
  “万企兴万村”行动是全国工商联倡导的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品牌。行动启动以来,威海市工商联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广泛调动各区市、各级商会及会员企业等积极因素参与,持续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走深走实。通过引导社会资源与乡村的有效对接,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积极融入我市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此前,山东省工商联发布《关于山东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的通报》,我市8家单位入选。Hi威海客户端推出系列报道,展示我市“万企兴万村”行动优秀案例经验做法。

  近日,在威海三阳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空中吊挂的流水线设备通过射频识别技术自动识别衣服标签,实时采集产品的生产进度、现场操作、物料传输等数据信息,数字化、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

自2014年成立以来,三阳服饰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践行“不忘初心、扶贫济困、反哺社会”的企业精神,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各级“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行动号召,扛牢民营企业的责任与担当,投入真金白银和先进生产技术、生产理念,不仅帮助困难群众缓解就业压力,还引领了行业转型升级,为省内东西部协作、区域帮扶贡献了力量。
  走好产业振兴路 当好共富路上生力军
  近日,经区智慧谷服务贸易产业园区的三阳集团数字时尚创意中心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之中,企业员工都对此充满了期待。
  作为一家生产出口各类中高档婴童装、女装的企业,三阳服饰拥有面料生产、裁剪、物流等全套生产流程,年出口额逾13.9亿元。

此前,三阳服饰投资1.2亿元对生产线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实现了对生产全流程透明化、可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公司产量增长了30%,订单源源不断。
  经过三年的踔厉笃行,“智造”基因已经融入到三阳服饰的各个生产环节。如今,三阳服饰自动化程度由过去的20%提高到80%,实现了从脚踏缝纫机到智能化生产的发展蝶变,进而形成了“快稳准狠”的发展速度。
  从传统服装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三阳集团,一直不忘初心,积极培养、拉动产业链发展。三阳集团董事长王晓英表示,三阳集团未来一定能成就一个有温度、有时尚、有绿色的数据化、智能化的服装企业集团,也希望能通过自身力量,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加速发展。
  践行民企担当 ,共赋省内东西部协作“山海情”
  2014年成立以来,三阳服饰先后在威海初村镇、德州临邑县和枣庄台儿庄区建设3家大型服装厂,带动就业1000余人。随后,企业又陆续在济宁嘉祥县万张镇陈楼村、德州市临邑县临邑镇、枣庄市西王庄镇杨楼陆庄村、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镇赵村、枣庄市台儿庄区泥沟镇等地,采用投资、投入设备、合作建厂的方式,建设了6家中小型服装加工厂,共计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800余人。
  2017年,三阳服饰与枣庄市台儿庄区正式签订“服饰产业扶贫合作意向框架协议”,利用服饰产业基地和健全产业链的带动,以“建设服装设计、生产基地+推广建设村镇周边小服装加工点+服装配套产业”的成熟模式,带动贫困人口从业、就业、安业。

近日,在三阳服饰台儿庄区工厂,智能化的设备正在飞速运转,如今的企业已经全面开启了“数字科宏”时代。短短几年时间,三阳服饰台儿庄区工厂就实现销售收入近3亿元,吸纳就业400余人,向当地110余家服装生产企业输出订单,并与40家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向他们输出技术和管理,向每家企业注资20万元左右,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成为企业扩大产能的重要砝码。其中,枣庄华益服装有限公司,从15个人的小作坊式生产扩大到6000多平方米的厂房、100多名工人的生产规模,年产量大幅提升。
  对于村镇的加工厂,威海三阳服饰不仅仅是投入设备和资金,更重要的是带去了先进的观念、多样的技术和源源不断的订单。公司在让村镇职工得到可观收入的同时,也让员工学到了一定的生产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厂区周边服装业的发展。不少优秀职工在学到技术之后,走上了自己创业的道路。
  爱心企业情系教育 捐资助学筑梦起航
  “真是太感谢您了,这笔资金不仅给我带来了生活上的帮助,也让我很感动,给了我努力奋斗的动力。”近日,三阳服饰曾经资助过的困难学生刘静(化名)专程打电话,感谢帮助过自己的爱心企业家王晓英。
  在助力产业振兴的同时,三阳服饰一直坚持对困境儿童、学子的关爱和帮扶,公司与台儿庄区慈善总会合作设立了“三阳助学基金”,每年向基金注资5万元,不断为助学帮扶注入源头活水。基金项目定期组织各种助学活动,公司的志愿者团队针对帮扶学生的实际困难,全面分析并制定对应的帮扶措施,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让困难家庭的孩子能够通过提高学历和知识水平改善家庭生活,彰显出了民营企业的责任与担当。(Hi威海客户端记者 贾文娟)